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日韩首页 原创 连续12天收视破1,说实在的,央视这部历史大剧拍出了国剧良心

原创 连续12天收视破1,说实在的,央视这部历史大剧拍出了国剧良心

原标题:连续12天收视破1,说实在的,央视这部历史大剧拍出了国剧良心

2021年,一部特殊的历史年代剧,几乎改变了观众对“主旋律正剧”的认知。

《觉醒年代》。

虽然归属为正剧类型,但剧集可看性极强,恰到好处的悬疑元素和不断出现的灵光迸发,令年轻观众不自觉入坑,而剧中对那个年代名家大师,爱国青年,情感深沉和厚重的描写,又让无数观众不由入迷。

在这之后,主旋律作品开启了从受冷落到受欢迎的逆袭。

不过,虽然陆续有《理想照耀中国》《百炼成钢》《大决战》等作品播出,但始终缺少一部口碑扛鼎的大剧。

直到最近,一部故事年代紧接《觉醒年代》的革命历史大剧开播,一开播,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——《问苍茫》。

首播收视破1,其后连续12天收视破1,临近大结局,剧集越战越勇,收视飙到1.4。

更炸裂的,是口碑。豆瓣开分8.6,可称2024年国剧开门红。

网上一水的自来水,为剧集出圈摇旗鼓劲。

剧集,绝对称得上大剧。

导演王伟,执导过《白夜追凶》《隐秘而伟大》等热剧。

编剧,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 电视剧《理想照耀中国》总编剧梁振华。

演员方面,王仁君、宁理、马少骅、宋佳、白客等超20位坐镇,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。

就连央视晚间的《新闻联播》,都花了整整21秒来介绍它。

但,剧集口碑能在近年一众同类剧中杀出重围,到底靠什么?

剧情上,该剧讲述了1921年至1927年,从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的革命探索之旅, 青年毛泽东的创业、成长、寻路,是《问苍茫》要表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。

最初,我也以为这只是又一部寻常的革命历史剧,但越看,越是热血沸腾。

剧集有史实又有史诗,够大气又接地气,严肃中又透着活泼,有热血也有悲悯,悲壮中又透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。

《问苍茫》的意义在于,为历史题材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方法,即以一人视角展现大历史,不仅是一部“历史”,更是一部伟人的思想史。

不夸张地说,剧集真正拍出了国剧的良心,而这,也才是当下观众最该看的历史剧!

01、武装起义、遭遇412反革命政变,收官悬疑紧张感拉满,谁说历史正剧不好看

一般我们看传统革命历史正剧,总会有一个固定的印象:有意义。

也就是说,观众通常会默默接受这个类型题材的剧,优先突出历史价值,其次才是可看性。

但别忘了,《问苍茫》导演,是拍过《白夜追凶》的王伟。

剧集越接近大结局,观众越是能感受到智斗的紧张和刺激,敌我双方博弈的焦灼和精彩。

从26集开始,剧集可谓大场面不断,三场大戏高潮段落此起彼伏,剧情节奏衔枚疾走,看的人痛快淋漓:

第一场,就是第三次上海武装起义。

剧集细致展现了起义全过程:起义总指挥,正是年轻的周恩来。

观众印象中,起义段落,基本是操起枪杆子就开干。

但《问苍茫》拍出了历史现场的紧张感和大局观——在清点起义武器的秘密仓库里,周恩来对同志们分析了前两次起义失败的原因:时机不对。

而此时北伐军兵锋直逼上海,“我们可以和他们来个里应外合,只要他们拿下苏州,或者松江,咱们就发动起义。”

下一秒,一个报童出现在上海街头:号外号外,北伐军攻克松江!

接着,镜头沿着报童的视角,对准了上海大笨钟。

下一个镜头,几枚手榴弹炸响,起义开打。

起义兵势如火,迅速拿下了全市大部分敌军据点,赵世炎带兵攻下了南区,只剩北区火车站这个硬骨头,敌人重兵2000,配备重武器。

起义原定计划是,借助北伐军的重炮,轰掉敌人的火力点,但北伐军的白崇禧按兵不动,怎么办?

周恩来一锤定音:只能靠自己了,六点之前,拿下北站!

当日六时许,经过30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,起义队伍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,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,也成为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。

这一段,看得是真燃,真过瘾啊!

历史大剧的气度、格局、场面,都有了。

但接下来,就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第二场大戏: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。

相比拍上海工人武装起义,这一次,导演王伟用了侧写。

总共用了一场密探,一个挂电话,一个上海街头的镜头,拍出了时局的波诡云谲和历史的残酷。

一场密谈:上海商界代表,找蒋介石对付“工人纠察队”,蒋介石借口军费不足,其实是坐等对方开价。

对方立刻伸出三个拇指的见面礼——“30万?”“300万。”

蒋介石闭口不言,心中却有了定论。

接下来,是延续孙中山遗志、主张联俄联共的宋庆龄打给蒋介石的一个电话。

当蒋介石挂断了宋庆龄的电话,实际上一切已成定局。

下一个画面,就是412反革命政变后,被屠杀的上海工人们倒在街头的残酷画面。

虽然没有拍出整个过程,但王伟却用镜头,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沉浸感。

蒋介石的幕后交易、国民党内部的博弈和我们在历史中的牺牲,全都拍出来了。

最后,是第三场大戏:反击。

这段戏,拍出了许多观众并不知晓的历史细节:我们都知道412反革命政变,但这之后呢?我们内部有怎样的讨论,陈独秀又如何与国民党方面的汪精卫联络,试图化解危局,结果又为何失败?

这就是剧集最好看的地方了。

而剧中张晓龙饰演的汪精卫和宁理饰演的陈独秀的一场对话戏,也真的是精彩——“即使只有3000人,我也是主张平叛的。”

“只是,叶挺这两个团,是武汉的全部家底了,如果出动他们,那武汉,就彻底不设防了。”

“我们还有兵”。

下一个镜头,就是剧中的毛泽东,给农讲所的队伍发枪,登高演讲——“我们必须要站出来,拿起枪杆子,保卫武汉,保卫大革命。”

好燃啊!

气氛如烈火烹油,节奏环环相扣,有种大战将至的紧张感。

而汪精卫在剧中的一句感叹,更是意味深长:连农讲所的人,都可以扛枪打战,这毛泽东办的,到底是农讲所还是军讲所啊。“

相比许多徒有其表的所谓国产大剧,《问苍茫》只用这一手,就牢牢勾住了观众的眼球。

谁还敢说,历史正剧,不好看。

02、青年毛泽东的“革命创业史”,拍出来了,毛主席形象,后继有人了

革命历史大剧除了好看,更要动人。

《问苍茫》最重要的灵魂人物是青年毛泽东,拍好了他,剧集才算成功。

而一口气追完播出的30集,我发现《问苍茫》抓住了两个关键点。

一是拍出了青年毛泽东的“革命创业史”。

剧集重点描写了毛泽东从中共一大归来后全情投入的三件大事。

第一件是成立中共湖南党支部。

剧中的镜头,充满寓意:夜色深沉,万籁俱寂中,一束光,照亮暗夜,一群人,热血宣誓,身后,是被烛火映照的党徽。

总有一日,他们将实现所有的誓言,推翻一个旧社会,建立一个新中国。

第二件,是开展工人运动。

这段戏,也精彩得很,甚至完全可以说,是可以媲美《觉醒年代》高光段落的华章。

《问苍茫》并没有因为刻画的是伟人年轻时代,就将青年毛泽东一味拔高。

而是用一场戏,让观众看到了青年毛泽东的成长。

为了让黄爱等人成立的劳工会加入我们,毛泽东亲自去做工作。

但黄爱反问毛泽东是否当过工人,说工人的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为了解工人处境,毛泽东去安源煤矿实地考察。

没想到工人们的生存现状让他心痛不已:用幼童工、睡虱子床、吃猪狗食,只敢光膀子下矿,因为只有一件衣服穿。

更气人的是,丈夫死在矿上的母亲只能以烂菜叶养活幼小的孩子们,还被谣称为“恶鬼”。

看到这一幕的毛泽东眼中冒火:说她是恶鬼的人,比恶鬼还恶。

这段经历,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来源,更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为什么能领导一个积重难返的旧中国,建立一个新中国。

因为相比旧军阀,视人命如草芥,首鼠两端的蒋介石,视天下为个人名利的棋盘。

青年毛泽东看到的却是受苦的大众,也只有一个心中装着人民的领袖,才会被历史和人民选中,成就那开天辟地的伟业。

正是这段实地考察后,毛泽东不仅推动了工人运动,更带领工人们,开展了轰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,他捭阖纵横,争取空间,让军阀不得不全盘答应工人的诉求。

最终未伤一人,未败一事,得到完全胜利。

第三件,是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后,主张与敌人武装斗争。

这,也是剧情进入结局阶段,最重要的故事内容。

在展现毛泽东故事线时,剧中也采用了多条叙事线索并行的方式。

既有陈独秀试图与汪精卫合作最终失败,也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夺权,和宋庆龄饭桌决裂的段落。

还有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,在我方内部激起的愤慨。

时局变幻莫测,危局之下,青年毛泽东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?

这就是最打动我们的故事内容。

通过这些有张有弛的故事,就将伟人的成长和问道之路在观众面前徐徐铺开。

而剧集成功的第二大关键,就是演员演出了一个崭新的青年毛泽东。

这些年来,毛泽东形象出现在超百部作品之中,也涌现出了古月、唐国强等演员。

在《问苍茫》之前,扮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中,王仁君并不算观众认可度最高的那个。

但他在《问苍茫》中的表现,可谓脱胎换骨。

30集看完,我敢断言,饰演毛泽东的演员中,他未必是演技最成熟的一位,但绝对是演得最有朝气的一位。

而这正是剧集想要的,不是已经成为伟大领袖的毛泽东,而是一个成长路上的毛泽东。

王仁君演出了那个1921年的长沙橘洲,畅游湘江,豪言 “莫管这水多急,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,照样有法子治它”的毛泽东。

演出了一场精彩的大戏后,面对气急败坏的军阀,带领全体演员成功脱身,来到河边戏水玩闹的毛泽东。

还演出了,那个革命危急关头,心里有团火,眼里有道光的毛泽东。

这一次,王仁君终于把角色演出来一种感染力,让你不自觉就跟着角色进入那片百年前的苍茫大地。

角色有辽阔志向,也有怜悯大众,温润如玉的一面。

对比唐国强的塑造,王仁君的表演可能少了几分霸气。

但却带来了一种全新演绎。

《问苍茫》这部剧,讲述的不只是毛泽东在1921年到1927年这六年时间里做了什么,而是他在这六年里为什么会做这些事、又如何被这段经历所塑造。

是青年毛泽东如何完成思想蜕变,如何将行动付诸于实践。

又是怎样被历史、被党和人民选择,成为领袖的。

跟随着《问苍茫》的镜头,观众前所未有地走近青年毛泽东,不是以一种严肃敬畏的心态去仰望毛泽东,而是以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另一个年轻人的成长——

恰同学少年的他,何以“问苍茫”?

03、给历史剧以青春,给正剧以灵魂,《问苍茫》拍出了国剧的良心

《问苍茫》好在哪里?两点最值得关注。

第一点,是它让容易陷入创作模式的革命历史剧,焕发了“青春”。

《问苍茫》中,不乏匠心独具的创新。

比如充满寓意的画面。

开场毛泽东畅游湘江,人未见,渔歌声先起,历史的波涛,扑面而来。

雪窦寺那段戏,画面很有美感,青年蒋介石那张阴晴不定的脸和阴恻的天色彼此呼应,画面已经说起故事。

毛泽东去矿场时,矿洞之外,民不聊生,矿洞之内,黑暗逼仄,宛如人间炼狱。

412反革命政变后的上海街头,阴云密布,尸横遍野,山河不忍看。

而当镜头给到毛泽东领导工人革命,带领党员宣誓,在危急时刻登高演讲的段落,虽然夜色深沉,暖色调却给人明亮与希望。

又比如,剧集对经典诗词的化用。

比如剧中呈现的《山坡羊*潼关怀古》;比如安源场景,长镜头扫过一帧帧众生百态,很多观众想起了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。

还有,李大钊先生牺牲后,毛泽东回忆与幻想中的这段——《青春》。

还比如,厚重历史中的细节与烟火气。

有场戏,是毛泽东与家人拍照。

然而最终,历史上却没有一张毛泽东一家四口的合影。

原来为了安全,毛主席一家四口当年不能拍摄全家福。正因为这份谨慎,直到抗战全面爆发,日军连一张伟人的照片都找不到。

而在故事的结尾,1927年板仓一别后,毛泽东与杨开慧再也没见过。半个多世纪以后,工人们重铸主席在板仓的老宅,推开墙,发现一封封信填满了墙缝。毛主席直到去世都未曾见过这些信,每一封都写满了杨开慧无法传达思念。

难怪弹幕上网友纷纷说,“看到这张剧照时热泪盈眶,不能自已。”

还有,剧集对历史人物独具匠心的塑造。

宁理塑造的陈独秀,除了工作,也会听戏、打麻将。

有文人的傲骨,也有独特的固执,全剧他唯一两次慌神,一次是听说营救李大钊行动失败,他先是一惊,然后忍不住结结巴巴地自言自语:这,守常身体不好,这,怎么能在监狱呆这么久。

一次是大会现场,有人传来守常先生牺牲的消息,他整个人愣住。

这个宁理版本的陈独秀,真是有血有肉。

马少骅饰演的孙中山,也与过往版本不同,相比许多版本中的意气风发,这次马少骅重点演出的,却是人物的老态。

因为剧中的时间线,正是孙中山人生最后的光景,无论身体还是心理,此时的中山先生,都已经是英雄暮年。

还有唐曾版李大钊、宋佳版宋庆龄、郑业成版周恩来、张晓龙版汪精卫,每个角色,都给我崭新的感觉。

所谓青春,不在年岁,而在朝气。

第二点,是它将剧中的历史,在精神层面做出了拔高。

追剧中,我几次忍不住动容。

一次,是劳工会发动工人罢工运动,劳工会领袖黄庞二君,被军阀深夜带走,“不加审讯,不问证据”,在短短两小时内被施以斩首之刑。

黄庞二君在就义前犹自高呼:“大牺牲,大成功。”

还有一次,是因为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。

剧中能看到,他曾经担任蒋介石的秘书,深受蒋的器重,但在蒋叛变革命后,他登台痛斥,

毅然割席,虽仍然收到张国焘等人的猜忌,备受委屈,却毅然决然加入北伐队伍。

1927年初,他担任北伐军的团长,碰巧救了老蒋的命,蒋许诺他只要脱离我党,就可以晋升为中将,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回绝称“我只为理想而战,不追随个人。”

北伐战争中,他在率部冲锋中不幸壮烈牺牲,年仅25岁。

剧集一次次告诉观众:中国的革命道路不是凭空得来的,而是无数革命先辈冲锋陷阵换来的。

就如主创们所说的:希望今天的年轻人看到这部剧时,会真切感受到100年前,这样一群年轻人。

他们那么热烈理想过、爱过、惆怅过、追求过。

用他们炽热的理想,点燃了一个时代的光亮。

《问苍茫》恰似一道璀璨的亮光,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青年毛泽东湘江边独立寒秋的年代。

剧集不仅还原了峥嵘岁月的样貌,呈现了“谁主沉浮”之间的惊涛骇浪,为观众呈现了青年毛泽东在革命之路上的艰难“创业”过程。

更足以成为当下年轻观众的参照与榜样。

其实每一代年轻人的人生,都有波折,有挫败,有停滞。但看一看毛主席那届青年是怎么做的?

中国革命道路不明,那就去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”

革命遭遇急流,那就 “去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。

而历史的走向,正是对那届青年奋斗与牺牲的最好告慰——

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?

答案是: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!
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
首页
综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