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日韩首页 王凯杨烁《大江大河3》为何遇冷?解读三部曲背后的“新正剧”盛衰周期

王凯杨烁《大江大河3》为何遇冷?解读三部曲背后的“新正剧”盛衰周期

原标题:王凯杨烁《大江大河3》为何遇冷?解读三部曲背后的“新正剧”盛衰周期

搜狐娱乐专稿(胖部/文)

如果在1月新开播剧集中选一部口碑之作,《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》(《大江大河3》)或许可以无争议夺冠,豆瓣评分8.4的成绩直追前两部。酷云显示,该剧在央视一套取得单日最高收视1.88%的成绩,同样表现不俗。

但在网络空间,似乎缺乏声量。

截至1月28日,该剧已经播出大半,但根据猫眼专业版统计,网剧累计有效播放6.6亿,双平台站内热度数据平平;全网热搜累计上榜话题254个,不及一些流量剧的开播日数据。

网播端的数据、话题遇冷,无论对于《大江大河》系列,还是从2018年开始的“新正剧”,都是让人惊讶的。但这,似乎已经成为2023年以来的常态。

“新正剧”,年轻人不爱看了?

什么是“新正剧”?

长期以来,网络端的主流泛娱乐群体,表现出年轻人独立的审美观、消费习惯,与电视端的 “正剧”始终是绝缘体。但2018年之后这种绝缘关系开始被突破,《正阳门下小女人》《大江大河》等剧出圈并获得诸多大号推荐引流。

2021年这已经被视为台网融合的趋势,出现了豆瓣9分 的三部爆款剧《山海情》《觉醒年代》《功勋》,并紧接着在次年开春上线了《人世间》。

相较于以往,这些靠品质说话,又在选角、审美、人物塑造上倾向于年轻人口味的“新正剧”,成为近年主导市场风向的一种内容趋势,吸引行业平台和公司争相出品。

但短短几年,为什么口碑不低、原班人马打造的《大江大河3》,却没能再现前两部的网络端热度?

问题不仅出在一部剧上。无论从口碑、类型还是选角,今年在电视端播出的正剧作品,都不乏以往的爆款“同款”,却基本“不同命”。

比如年底上线的重大题材作品《问苍茫》,不管从内容还是制作品质,都让该剧被粉丝认为是《觉醒年代》续篇,豆瓣评分高达8.9,但整体传播声量非常有限,甚至很难进入主要行业热度榜的单日前十。

还有暑期的口碑之作、豆瓣8.3分的《父辈的荣耀》,被认为会是今年的拿奖大户,但网络端的转化相当有限,平台最高热度止步于26517,猫眼专业版统计线上有效播放7263万。

从各方面都不难看出,这些内容其实已经尽可能接近年轻人。但最终的结果是,这些作品没能再现过去几年从台到网的高转化率。

而如《人生之路》《父辈的荣耀》,其实都算是网络端热度转化不错的,更多的是台播1.5 、网络端却查无此剧的存在。

包括重大题材的《破晓东方》《大道薪火》、战争剧《冰雪尖刀连》、扶贫题材的《富春山居》《雪莲花盛开的地方》、年代剧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》等,不复过往两年的同类题材热度。

一部爆款的“新正剧”都没有吗?也不是,最接近正剧类型的就是《狂飙》。

但有趣的是,围绕该剧的讨论也并不集中在主人公安欣、或扫黑工作的难度本身,吸引观剧的兴趣点和共情点、甚至造梗的方向,都更多地集中在高启强、李宏伟等人物身上。

而由此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,“新正剧”的遇冷和市场、内容、行业等多个方面都有关系。

《大江大河》变了,还是观众变了?

要理解当下的变化,《大江大河3》可以作为一只被解剖的麻雀。

围绕该剧的许多讨论会认为,“《大江大河》变了”。

相关的声音会认为,宋运辉一个外行推进农药厂的改革,过于“机械降神”;雷东宝没了前两部的风风火火,还莫名其妙地出了个轨;杨巡做假账后的“下跪”,更被许多人认为“人设崩塌”。

但真的如此吗?事实上,《大江大河》三部以来一以贯之的,恰恰是几个人各自都有其难以改变的问题和困境,也诠释着国有、集体、个体等经济样态的差异和活力。过往两部,也正是这种特质让许多人感动和共情。

只是如今,不少观众似乎失去了对该剧共情的能力。

问题离不开市场的变化。

从今年开始,不管电影还是剧集,观众在热门现实题材的消费中,越来越表现出对内、对自我的关注,而非对外、看世界的热情。

电影领域,是手撕渣男的《消失的她》、山区孩子改变命运的《八角笼中》、反诈的《孤注一掷》、职场造梦的《年会不能停》等;剧集领域,是逃离都市的《去有风的地方》、东北生活流悬疑《漫长的季节》、撕出个未来的《新闻女王》……

制片人彤彤对搜狐娱乐表示:“一个明显的市场风向,就是对宏大命题的热情减退。”

“《县委大院》和《大江大河》的问题是一样的,就是观众对大人物的决策、改变大环境的故事缺乏兴趣了,今年现实题材剧火得都是小人物。”

“那么多警察办案的剧不是没有口碑好的,但最火的是《漫长的季节》,三个边缘老头的追凶故事。只有小人物,大家才能代入进去。”

“大环境决定的,大家首先要关心自己,”编剧路路也认为,“小人物叙事大概率会成为之后行业的一种风向,过去几年那种大主题、价值先行的东西,有点过剩了。”

应该认为,除了大环境的变化,过去几年在政策和市场风向的共同作用下,“新正剧”内容的生产过剩造成了市场钝感的加剧。

这类内容也在这种行业性推动下,出现了套路化、扁平化的问题。

路路回顾“新正剧”在过往的热度,认为主要得益于内容,“年轻人为什么爱看打仗的戏?因为《功勋·能文能武李延年》包括《特级英雄黄继光》这些内容拍得好而且专业性够扎实;为什么《觉醒年代》能上半年热搜?因为人物够好,年轻人能共情陈延年们。”

“这有个前提就是当时的内容升级,大家都在创新。但是产量高了,事情就变味了。”

“像《觉醒年代》这样的东西谁都知道难做,但像扫黑、扶贫还有战争这类题材,很多编剧就会接到需求‘按《XXX》来’就好,人物关系包括主要矛盾都有很高的相似度,很多人不排除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的。”

具体到《大江大河3》这只“麻雀”,也有更具体的影响力下滑问题。

2018年的时候,正午阳光依然有“必属精品”的金字招牌,王凯、杨烁等主角也凭借正午剧风头正盛,但几年过去,一切悄然发生着变化。曾经全景展示改革时代不同经济样态的叙事野心,如今似乎也较难带动市场兴趣。

而三部《大江大河》的境遇不同,也折射着“新正剧”的整个盛衰周期。

“新正剧”还要拍

从去年开始,更多“新正剧”元素渗透到多元剧集题材当中,将内容风向进一步扩散。

比如在都市偶像剧中,更多加入了公共职业元素,消防员、医生、警察等不但在职业剧里显身手,也纷纷开始谈起甜甜的恋爱;又如严肃文学改编成为行业的新风向,开年爆款《繁花》就是一例,虽然视角切口很小,客观上还是有刻画时代发展的文学性。

但这些剧集的热度其实很难带动价值导向的话题。相反,一些偶像剧反而因为职业刻画的不专业甚至反常识,遭遇了口碑滑坡。

“根本问题还是内容,”路路说,“从去年到现在,剧集行业做内容的能力,我觉得是倒退的。像很多职业细节的问题,根本不应该出现在降本增效之后,但还是出了。”

“一边是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,另一边,是这些题材内容反而不如2021年的品质,甚至回到了传统正剧的那种视听语言。从行业角度说,没有留住观众的底气。”

但“新正剧”的开发,并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停止。

正如彤彤所说,“最初会形成这种内容潮,离不开当时的政策环境;在这个过程中,影视行业的内容升级又遇上了当时的市场环境,有量变有质变,多方面推动才形成了风向。现在市场会变,但由上而下的需求或许会降低但不会消失。”

而对于平台和从业公司,如何制作在主流泛娱乐人群中又影响力的“新正剧”,依然是必修课,也是在当下自我发展的必需品。

“找小切口,拍小人物,今年平台已经在提出这样的要求,”彤彤认为,“2021年,审美升级、有好的人物和情感,就能让观众落泪共鸣,今天的逻辑已经变了,观众只会在自己的体验里提取共情点,我们做正剧,也要往更接地气、更小的叙事上走。”

2024年,根据主要平台片单,网络端还将输出近40部“新正剧”模式的内容,其中不乏《大山里的女校》《北上》《南来北往》《真心英雄》等期待颇高的剧集,看起来依然有孵化爆款的空间。

但市场已经明示,“新正剧”需要找到自己的新路径,这对于各方面来说,都已经显得非常紧迫。

切换深色外观
留言
回到顶部
首页
综艺